上周,九江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条有关九江怡可儿蛋糕的视频刷了屏。这是因为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还因为怡可儿作为在九江独立创业新型营销成功的典型也曾被媒体广为宣传。但是事发之后,最被九江老百姓诟病的也正是这个所谓的“新型营销”方式——微商。 这两年,在朋友圈卖私房食品的人越来越多。私房蛋糕、私房酱料、私房卤制品、私房烧麦、私房菜、私房燕窝等应有尽有。中秋佳节,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里至少一个人在卖手工月饼。怡可儿被查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不少市民对那些朋友圈里“朋友”所卖的“私房美食”产生了不少疑问…… 1 朋友圈里“私房美食”刷屏 上周,朱女士的女儿要过2岁生日,因工作繁忙她没去蛋糕店,而是选择朋友圈里的微信下单。朱女士告诉记者,最开始看见朋友圈里在晒零食,就试着定了一份,此后她便迷上了朋友圈里的美食。“微信下单后,美食就会送上门,确实非常方便。” 家住开发区的小刘也经常在朋友圈里订购美食。“比起工业化的量产食品,这种私人订制、上门送货更贴心。”小刘认为,朋友圈里的人基本上都互相认识,她相信朋友们亲身体验过后的评价,“毕竟这要真实得多”。 朋友圈里私房早餐、私房燕窝、私房酱料扎堆,走进现实里,说不准拐进一栋居民楼就能看见热火朝天的私房菜馆和排队等座吃饭的食客。 到底什么才算是私房菜?百度百科对此定义——开在住宅或写字楼中,无牌照、无跑堂、无固定菜单,唯独厨师有手艺的小本餐饮买卖。“西安的葫芦鸡就是最早的私房菜,始于唐朝,是官厨。”九江资深餐饮人士指出,“最早的私房菜应该源于官府家宴的私厨,商贾大户的家厨和寺庙的斋饭,这些菜的烹调技法往往是祖传的,是他们财富与身份的象征,有独特风味,最重要的是不对外经营。” 而如今私房菜却已然成了餐饮界最新的时尚代名词,借着这股风潮适时出现在各个商圈内的私家小厨房或私房菜馆也逐渐成为市民朋友聚餐的新场所。记者在专业美食网站——大众点评网西安站输入私房菜三个字后,仅在市区范围内就立刻搜索出了241家打着私房菜名字的餐厅。记者注意到,这些以私房菜命名的餐厅,地址多为“某区某栋某单元某层某室”,可见多聚集在居民住宅小区或写字楼内。 2 “人品”+高价=健康?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由于没有实体店面,私房菜馆省下了昂贵的房租以及工商、卫生、食品、消防、税务等诸多费用。而且采购员、服务员、厨师、老板都由一人或一家人担任。但是相对于人工和手续成本的降低,随之而来的却并不是低廉的价格,而是更高的价格。 怡可儿在正式开办实体店之前,就因为作为九江首家私房烘焙而受追捧,价格较之其他的蛋糕店贵出不止一倍,不少市民仍然趋之若鹜,为的就是吃得健康。然而,这种大家想象中的健康真的就健康吗?事实上,视频暴露出怡可儿的诸多问题却让人们大跌眼镜直呼上当! 婚后的黄琪琪(化名)在家专职做蛋糕,通过微信接受预定。“一般蛋糕店里6寸的生日蛋糕大概60元到100多元不等,但我卖的是188元,价格略贵,但没任何添加剂。不少朋友现在都在帮忙宣传。” 黄琪琪介绍,她并没有食品经营的相关证件,也没办理健康证,因为购买者都是朋友圈里的,所以她在食品安全方面一直非常重视,“无论如何得对得起朋友们的信任!”随后,记者又询问了几个酱料、蛋糕的私房美食经营者,除一家有实体店面的经营者称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的许可证齐全外,其余均表示未办理相关证件。 3 “神秘”美食毁誉参半 朋友圈“私房美食”大多数都强调美食自制、无任何添加剂、原料纯正无污染,这在一定程度上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加上多为认识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不少人碍于面子都会成为这类食品的消费者。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接受采访的市民超过七成称自己的朋友圈中有人卖“私房美食”,三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购买。 对于微信朋友圈中售卖食品的安全问题,六成受访者毫无防备,表示“不担心”。“都是熟人,知根知底的,有什么不放心的!”陈女士认为。 不过也有市民表达了担忧,消费者对于朋友圈里热销的美食材料来源、制作过程压根就不清楚,况且很多微商证照不全,出了问题难以溯源,这种无证照、买卖全凭良心的做法确实存在隐忧。 此外,扰民也是私房菜馆存在的较大问题。家住桃源路干休所附近的孙女士,她家楼下也开有私房菜馆。起初并不知道那是菜馆,可是经常有陌生人出入,而且会传来划拳吵闹的声音。“居民楼里可以开饭馆吗?”孙女士很不解。 记者发现,在朋友圈、微博等第三方平台上发布的自制“私房美食”信息中,大部分商家除了标注产品简介外,都没有提供相关产品的标准号、配料等相关信息,也没有提供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这些微商几乎都没有线下实体店,一般在自家厨房或者外面租房子进行家庭作坊式加工。售卖自制食品的很多都是兼职,因为基本上零门槛、成本少,所以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做私房菜本来就规模小,要是出去租店铺就不划算了,没有适合的场地证照也就拿不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私房“美食”经营者说。 4 最严“食安法”已有规定 记者从九江相关部门了解到,实体餐饮店需要达到很多条件:注册登记、领取《餐饮服务许可证》,厨房、经营场地都需要达到一定标准,从业人员需要取得健康证,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等。而朋友圈“私房菜”由于没有营业执照和餐饮服务许可证等食品经营资质,且大多数都没有实体店,销售的食品也是在家中制作,微信上的买卖双方都属于私下交易,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调查取证相当困难。 去年十月,我国新《食品安全法》出台,针对网络食品也特别做了说明:网络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持照经营,同时提供生产经营的第三方平台有审核经营者证照的责任,也就是说,以后对入网的食品经营者要做三件事:实名登记、明确责任、审查许可证。 既然有法可依,那么假如消费者买到了问题食品,首先可以向食品经营者索赔,如果第三方平台不能提供食品经营者实名信息、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就由第三方平台先赔偿,然后第三方平台自己想办法去找食品经营者追偿。 不过说起来容易,却做起来难,新法颁布,且不论有几个微商真正地当回事去办理实名登记,微信、微博这样的第三方平台也似乎完全没有起到审核作用,更别提消费者对藏在高价背后的厨房环境的无从了解。 [链接] 网络食品监管需加强 2015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的新《食品安全法》施行,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给网售食品也戴上了“持证上岗”的“紧箍咒”:商家不但要在第三方平台进行实名登记,还要取得相关许可证,并对许可证进行审查,否则将无法入网经营。但新法颁布这一年,不少朋友圈的自制美食依然“无证”销售。 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将网络食品交易平台纳入监管范围,但实际上现在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相关案件的具体处理措施及办法。尽管目前逐渐加大对外卖平台的管理力度,但是网络食品交易早已不是只有外卖一种形式,因此,在网络食品监管方面仍是有所缺失。此外,不同于外卖平台需要审核餐厅的相关资质,在朋友圈售卖食品的卖主几乎完全没有相关的经营资质,整个交易过程也没有发票或相关凭证,存在非常大的隐患。 |
广告服务|小黑屋|手机客户端|手机版|Archiver|九江九聚网 ( 赣ICP备14005607号-2 )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GMT+8, 2025-7-4 14:19 , Processed in 0.066425 second(s), 16 queries .
广告服务|小黑屋|手机客户端|手机版|Archiver|九江九聚网 ( 赣ICP备14005607号-2 )
GMT+8, 2025-7-4 14:19 , Processed in 0.06646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Designed by 999test.cn
© 2001-2013 Comsenz Inc.